談到電商,繞不開天貓和京東。在天貓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占據流量高地的今天,我們很難看到再有什么電商平臺,能夠和他們抗衡,即便是聚美優品、唯品會、網易嚴選等這些有大佬背書的平臺,也很難拉出來和天貓、京東一較高下。
我們在提到兩大巨頭占據“流量”這個詞的時候,會自然的忽略掉另一個龐大的流量聚集地—微信。從2011年誕生到現在,微信已然從一個即時社交工具,進階成為通訊和資訊為一體的社交媒體平臺,雖然張小龍不這么認為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微信9.8億的注冊用戶,是國內任何一個應用都沒法比的。
所以在電商平臺上找不到出路的人們,將眼光看向了微信。別誤會,我們不是說微商,我們說的是小程序。
對于任何一個電商平臺來說,流量多才是王道,只有足夠的流量才能帶來足夠的轉化率。小程序的出現,“拯救”了很多小電商平臺,可能我們不知道那些電商平臺的名字,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商類微信小程序能為他們帶來流量。
除了流量,有一個概念再次進入公眾視野,“社交電商”。基于關注、分享、討論、互動等社交化方式實現消費購物和評價,是對社交電商最簡單的解釋。社交化工具在帶給我們通訊方便的同時,也給了電商另一種發展方式,一個微博大V的帶貨能力甚至不亞于一個當紅明星。
在進軍微信這個強社交的平臺過程中,電商類小程序完全可以基于微信的社交屬性,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主動性,提高用戶的轉化率。
我們之所以說電商類小程序是電商平臺的新機遇,有一個很大的根據在于,今年雙11期間,電商類小程序集體瘋狂,數據狂飆。
蘑菇街小程序的新客成交占比達到 App 的 4.2 倍,單品最高「種草」近 11 萬人,購買率比 App 高 16.1%;另一邊,京東的微信小程序 PV 也達到了 16371 萬,通過小程序進行福袋 SNS 傳播活動,參與人數達到 808 萬;甚至剛入局小程序 75 天的小眾精品電商 iDS 大眼睛數據也同樣亮眼,在貨源不足僅僅銷售了 10 多天的情況下,11 月的 GMV 就超過了 2200 萬……
這樣的成績單給了諸多開發者啟示,在媒體未過分關注的世界里,微信小程序一路超車,在接下來會有怎么樣的表現,我們會拭目以待。
上一篇:人們為什么需要工具類的微信小程序